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数字科技
房地产
生活消费
高端制造
IT通信
互联网
企业服务
基础建设
零售批发
旅游餐饮
文化娱乐
艺术出版
食品饮料
消费电商
金融贸易
先进制造
生物医药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建筑建材
农林牧渔
水利水电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推进秦岭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
最新动态
推进秦岭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
2024-11-13
27
在近日举办的第31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陕西省林业局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林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秦岭生态保护修复、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古树名木保护、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精心设置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展示内容,多维度、全方位展示陕西林草科技发展和生态保护修复成果。
在陕西林业展厅,“秦岭四宝”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以及红腹锦鸡等珍稀野生动物标本展区成为最引人瞩目的拍照打卡地,众多游客驻足观看、了解陕西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成效。
陕西地处内陆腹地,全省地域南北狭长,秦岭横亘其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复杂多样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使陕西省成为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
长期以来,全省把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作为保护修复野生动植物生境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大力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拯救保护工程,并纳入林长制、综治及平安建设等考评体系。
目前,全省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800余种、种子植物46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5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8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新发现野生动植物47种,全省生物多样性类型和动植物种群数量实现双增长。
秋季,正是朱鹮的集群游荡期,也是朱鹮保护工作者观察其生活习性、评估种群状况的重要时节。连日来,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细致、全面开展野生朱鹮夜宿地摸底调查,为即将开展的秋季朱鹮数量同步调查做好基础支撑。
去年此时,在“生态汉中·鹮美天下”朱鹮文化交流活动中,陕西省林业局向全社会宣告,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突破万只大关。今年10月15日,24只朱鹮在陕西咸阳回归野外,标志着朱鹮在陕西的分布地由洋县一地扩大到陕西全境。近期,日本归还的16只朱鹮即将落户北京动物园。截至目前,浙江、河北、四川、山东等多省份皆有朱鹮分布,让人很难想象其是40多年前几乎灭绝的物种。
朱鹮(胡琳 摄)
1981年5月23日,科学家刘荫增在陕西汉中姚家沟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40多年间,陕西相继攻克了朱鹮种群保护、人工饲养繁育、疾(疫)病防控和野化放归等技术难题,从发现到抢救、从繁衍到壮大,朱鹮受危等级由极危降为濒危,被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秋季,还是大熊猫储备脂肪、迎接寒冬的关键时期。在秦岭深处,大熊猫会在此时迁移到低海拔地区,采食当年新枝叶。今年5月,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架设的红外相机,再次拍到棕色大熊猫的身影。这是陕西秦岭地区第11次发现野生棕色大熊猫的踪迹。
陕西是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潜在栖息地面积约2440平方公里,涉及陕西秦岭区域的宝鸡、汉中等4市8县23个乡镇。区域内,已建立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通过开展巡护监测、完善监管体系、健全防控机制、建立大熊猫DNA分子信息个体档案库信息系统等措施,确保大熊猫生存安全。
截至目前,陕西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长到345只,平均每百平方公里生活着10只野生大熊猫,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
近年来,陕西省全力以赴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创建区总面积约1.26万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占公园总面积98%以上;涵盖大熊猫栖息地面积3150平方公里,分布有大熊猫320余只,占大熊猫秦岭种群总数的93%。
此外,金丝猴、羚牛以及秦岭石蝴蝶、华山新麦草等珍稀野生植物种群数量也实现恢复性增长。
特别是陕西羽叶报春自2015年在陕西省洋县翁子沟再次发现以来,通过迁地栽培等一系列保护措施,目前,在洋县、勉县、太白山、黄龙县等地共野化回归了1500余株,并播种数万粒种子,有效壮大了野外种群。
川
金丝猴(亦诺 摄)
多年来,陕西高度重视秦岭生态资源监管工作,在秦岭范围建立了完善的资源监管制度体系,生态资源监管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199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率先出台颁布《关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立即停止省属森工采育企业采伐天然林的命令》,1999年实行全面禁伐,秦岭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2007年,《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颁布实施,《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发布。2018年以来,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方案》等,修订《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划定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创新建立了“海拔+园区+廊道”的秦岭特色保护模式,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基本健全完善。
2020年,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平台上线,覆盖6市39县508个乡镇。同时,设立有害生物监测省级测报点14个、国家中心测报点16个、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74个,组建专业、半专业森林防火队伍40余支,以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全面强化秦岭生态资源监管能力和水平。2023年,拔除1个松材线虫病疫区、20个疫点,拔除3个美国白蛾疫区,松材线虫病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得到有效扭转,美国白蛾疫情被再次歼灭。
陕西林业系统将始终把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为己任,不断推动秦岭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全面筑牢秦岭生态安全屏障,真正还秦岭以宁静、和谐、美丽,让祖脉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
赵侠 杜扶阳 赵迎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微信号 : cwcawx
cwcaweixin@sina.com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