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被捕获时所致伤害和运输过程中本能企图逃逸的挣扎致伤情况极为普遍,应及时处理好伤口,防止炎症加重。同时因长时间的被困,也易造成脱水、体虚,水和食物要及时提供。穿山甲四肢、尾巴强健有力,逃逸挣脱性强,装运笼箱最好内壁平整、缝隙小、牢固可靠,尼龙袋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另外,救护笼舍设计在防逃逸方面要考虑周全。
对于新救护的穿山甲,需开展体况检查。
利用木质笼箱
单笼运输穿山甲
穿山甲
体况检查
1.体况检查
(1)皮肤与鳞片
健康的野生穿山甲多数鳞片边缘存在磨损的现象,不存在明显的鳞片的甲床损伤。但在人工救护的穿山甲中却很常见,所以对收容救护的穿山甲要重点检查鳞片下皮肤是否发炎或有无寄生虫。身体严重虚弱的穿山甲有时会在口腔、鼻孔、眼睛和脚垫周围出现较难愈合的溃疡性皮肤损伤。
(2)眼睛与鼻周
眼周与鼻周脓性分泌物的有无可判断救护的穿山甲是否存在炎症感染。健康的穿山甲眼周较为湿润甚至有轻微的泪痕,以及有少量的浆液性鼻液流出。
(3)口腔
由于穿山甲没有牙齿,所以一般不做牙齿检查。穿山甲的口腔较为狭窄,很难进行口腔检查,但可以通过将其麻醉后用内窥镜进行口腔检查。身体严重衰弱的穿山甲可能在舌体或口腔粘膜上有溃疡。穿山甲的唾液腺发达,使得穿山甲嘴边及口腔咽喉处经常会有许多黏液,应避免将其作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判断依据。
(4)肌肉骨骼检查
由于穿山甲被覆鳞片,当人工救护的穿山甲受伤时,很难发现肌肉和骨骼的损伤,脊椎的损伤则更难发现。通过观察穿山甲的行走姿势、攀爬动作以及触诊躯干及脊柱骨骼,来判断穿山甲骨骼是否损伤。同时可开展影像学检查(X光、CT)进行诊断和验证。
穿山甲四肢的爪和周身鳞片锋利且收缩有力,实施救治操作时要戴好手套,并且不强行按压其躯体使其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免伤害自身及动物。
2.主要疾病及治疗方法
穿山甲的疾病种类主要有外伤、寄生虫病、肺炎等。疾病治疗方法如下:
(1)外伤。在捕获、运输、饲养过程中,穿山甲的躯壳、四肢、口等部位发生擦伤、损伤、压伤。症状为局部红肿,组织坏死,有脓汁。治疗方法:对新鲜创伤应先止血,纱布压迫,严重者敷止血敏止血,然后清洗伤口,再用消毒药物(93%双氧水、0.5%高锰酸钾)擦洗,以防感染。大的创口应结扎止血或缝扎止血。对陈旧、化脓的创伤,先将创口扩大,将创内的脓汁、坏死物质清除,使创伤形成新鲜创面,再依新鲜创面的处理方法治疗。
体内外驱虫后穿山甲个体排出的虫体
(2)寄生虫病。穿山甲因其野外生活的自然环境和食性,不管是体表还是体内都普遍存在许多寄生虫,所以对于刚接收的穿山甲,驱虫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寄生虫的种类主要有蜱、绦虫、线虫、锥虫等。驱虫药物有阿维菌素、丙硫苯咪唑、左旋咪唑等。片剂、针剂使用均可达到驱虫的目的。若与敌百虫合用,可扩大抗虫驱虫范围。驱虫用药后,间隔1周再用1次即可。
(3)肺炎。使用盐酸洛贝林肌肉注射,一次1mg,每日2次,第2日停用。头孢曲松钠给药80mg/kg,每日2次,肌肉注射,可连续注射5日观察。
(4)体内灌服异物。对于非法贸易环节中查获移交的穿山甲,发现多被灌服玉米糊、石膏、水泥等。这种情况要先排除体内异物,再进行救治。
添放木质爬架供穿山甲行为表达
(5)行为应激。穿山甲生性胆小,人工救护的穿山甲多数在非法贸易过程中经历长途运输与转移、人工灌食等,这造成穿山甲高度的应激反应,导致代谢紊乱,具体表现有个体蜷缩、禁食、嗜睡、休克、脱水等。对于刚刚收容在救护场的个体应先为其提供安静、黑暗、温暖的环境,并适当地开展环境丰容。笼舍内应放有可供其攀爬的木架和游泳的水池,以满足其在自然环境下的行为表达。笼舍内应全方面安置监控设备以便观察和记录穿山甲的行为。刚刚收容的穿山甲在最开始的稳定期(收容2~3天)应在水中添加葡萄糖及电解质,以保障能量的供应和缓解应激反应。当稳定期度过后合理安排饮食,以白蚁等天然食物诱食为主,让其自主开口进食人工饲料。
3.饲养管理
(1)饲养环境。穿山甲饲养笼舍最好由室内和室外两部分组成。室内和室外的内墙壁必须平整光滑,室内部分具有保温(空调、加热垫或保温灯)保湿设施并保持通风透气。笼舍内大部分区域用黏土,在水泥地面的基础上铺上一层黏土(厚5~20cm),角落处铺些树叶或干草,放置木桩、树干等供其攀爬及休息。同时也可再在室内砌几间小格间(0.8m×1m×0.8m),小格间上方盖有木板,里面垫上一些稻草便于其栖居、躲藏和冬天保温。墙壁悬挂取暖装置及温湿度测量计,温度控制在20℃~30℃,湿度在50%~70%。为了便于观测、记录,最好安装监控系统。室外部分要有光照,铺有一小水池供其饮用、戏水,种植一些灌木供其攀爬和躲藏。
添放不同的饲料进行人工诱食
(2)饲养护理。穿山甲胆小机警,较难开食,稍有风吹草动便蜷缩起来,这对人工喂食工作也造成了很大困难。所以为穿山甲调配出适合的食物引起它们的食欲很重要。食物应加水搅拌均匀,放入食盆中,而非将食物、水分盆饲喂。动物抗饥饿的能力强于抗干渴的能力,失水20%则会导致动物死亡。穿山甲没有牙齿,所以应将穿山甲饲料制成流质食物,在穿山甲饮水时可摄入饲料,可起到促进其开食的作用。每日检查吃食情况,适当调整次日食物配比与数量。注意保持环境安静,人员需要观察时从观察窗观察,避免直接进入而引起动物恐慌。每日清洁粪便,保持环境卫生。
(3)饲料种类。穿山甲的食物主要有葡萄糖粉、干蚂蚁及昆虫粉、牛奶、鸡蛋和电解质及多种维生素。饲料应维护动物水盐代谢平衡,在补充能量的同时保证动物机体矿物质的摄入。现已发现在107种元素中有60种以上的元素能在动物组织器官中找到,其中已确定有27种矿物元素为动物组织所必需的元素。每天饲喂1次,饲料量为其体重的5%~10%。
4.救护、饲养经验
对于刚收容的穿山甲,都要用3‰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如果是在气温较低的季节要用温水)。然后仔细检查穿山甲有无创伤和体外寄生虫。如发现创伤要及时处理,体外寄生虫主要是蜱虫,如果是较大些的蜱虫要用镊子清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穿山甲的创伤和体外寄生虫很大一部分都主要是在鳞甲下面,假如不逐片拨开细心查看是难以发现的。收容救护的穿山甲有的体内被灌注流体物质或沙石,对肠胃消化系统的伤害极大,有时那些被灌注的物体堵在里面根本无法排泄出去,这种情况一般很难救治成功,但可尝试一些有利于促进排泄的方法。对于刚收容的穿山甲,第一、二天添加饲料相对而言不是特别的重要,首要的是第一时间给穿山甲补充体液,放置一份葡萄糖盐水,最好加些奶粉。由于穿山甲的取食方式特殊,在饲喂过程中,最好不要将食物、水分开放置得相距太远。食物以固体粉末为主,加奶粉、牛奶或鸡蛋、水搅拌混合成糊状。要注意观察分析,逐步改进饲料配方,对饲料的营养及适口性加以调整,并将食物与水同时置于安静舒适的环境。如果有已救护成功的穿山甲个体,在确保新收容的穿山甲体况良好的情况下,两者放在一起,前者对后者的进食诱导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加快其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自主进食进程。另外,在气温低于10℃的情况下要进行人工加热保温。
5.救护期疾病的预防
(1)增强疫病防控意识。在穿山甲救护期,要做好疾病防控计划,饲养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掌握穿山甲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和发病状况,掌握相关的治疗措施,增强对穿山甲常见疾病的防控意识。
(2)加强环境卫生控制。针对穿山甲对环境温湿度要求较高的特点,合理控制环境的温湿度,避免因环境过度高热高湿造成动物不适。定期对笼舍内进行消毒,配制一定浓度的杜邦卫可(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消毒粉)溶液喷洒笼舍内的地面和周围环境。此外,定期用3‰的高锰酸钾溶液为穿山甲洗浴消毒,并及时更换垫料。减少噪音,营造安静自然的笼舍环境,加快穿山甲对人工景观的适应过程。
(3)规范日常管理。对于穿山甲救护期的日常饲养,应做到全封闭式管理,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根据救护穿山甲个体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的饲养方案,并定期到各个穿山甲救护场所进行培训和交流,总结饲养管理的策略,提升救护饲养技术。明确饲养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增强饲养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好日常饲养管理记录,并及时向技术人员汇报异常情况。
(4)建立疾病监管体系。随着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挖体系的不断成熟,同时应注重救护野生动物的饲养管理网络的建立,筹备相应检测仪器及设备,组建高素质、高技术的专业防疫队伍,建立穿山甲疾病防控体系,减少救护期穿山甲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6.野外放归的注意事项
穿山甲个体放归
穿山甲在我国分布有三种,目前野外红外相机拍摄到的有两种,分别是中华穿山甲和马来穿山甲,目前资料显示野外数量极少或濒临灭绝。穿山甲放归前一定要先确认物种,同时对于已康复的穿山甲要求体格健康、行动敏捷,没有明显的创伤,并且人工饲养的时间不长的才可作放归选项。放归地要在有分布地区的保护区中人烟稀少的林地生境,即使这样,放归的时间还需在气温相对高的季节(5—11月)的暖和日子。放归后要等穿山甲远离视线后,放归人员方可离开。放后不宜做过多的宣传,以免不法分子产生不良的想法,即使要对外宣传也要隐去放归的地点。
7.小结
穿山甲疾病诊治实施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救护期穿山甲的成活率。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严格把控救护笼舍的环境卫生要求。注意观察穿山甲日常行为的细小变化,结合救护个体的实际情况,多方面考虑,逐步构建科学、系统的疾病诊治体系,最大限度降低穿山甲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救护成功率。
编著: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救护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野生动物监测救护中心
湖北省野生动物救护研究开发中心
封面图片:周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