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野生动物救护专题 | 鸟类救护(上)
最新动态
野生动物救护专题 | 鸟类救护(上)
2025-07-023

 BIRD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见到鸟类,偶尔会遇到受伤、受困、发病的鸟类需要救助。相比较而言,在野生动物救护工作中,救护鸟类次数和数量比救护兽类、两栖爬行类多。2017年出版的《中国鸟类图志》收录鸟类1409种。此后每年都会发现新的鸟种,这些鸟类分布广,分布于我国森林、草原、湿地等各种生境。

体型大小变化也很大,体型较大的如秃鹫、丹顶鹤、大天鹅等;体型较小的有莺科、绣眼鸟科等鸟类。从鸟类动物地理区系来划分,目前普遍认同我国动物区系涵盖了古北界和东洋界,划分为东北亚界、中亚亚界、中印亚界3个亚界,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等7个区。

随着国家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家对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保护更加关注和关心,各个野生动物救护站每年都会接到大量关于鸟类救护的求救电话,有些志愿者、爱心人士等也主动加入鸟类救护工作。因为遇到需要救护的鸟类种类和数量比较多、诊断治疗难度大等困难和问题,野生动物救护机构需要加强鸟类救护设施设备建设和诊断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重点加强珍稀濒危鸟类的收容救护及繁育工作,需要加大鸟类救护科普宣传力度,积极科学发动、引导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等社会大众参与鸟类救护工作。

本章主要从救护过程中的鸟类识别、捕捉运输、临时安置、检查治疗、检疫隔离、康复饲养、野外放归、放归监测、鸟类救护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文中还简单介绍幼鸟救护及主要类型鸟类救护的注意事项,供读者参考。

一、鸟类识别

我国鸟类种类比较多,各种鸟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环境都不一样。我们救护鸟类,首先就要准确识别。只有认识鸟类,才能科学实施治疗。本节采用不同于以往鸟类分类或图鉴书籍中的分类,而是根据救护鸟类实际遇到的情况,分为林鸟、水鸟、猛禽三类进行介绍,目的是让大多数读者,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将来或遇上的救护鸟类的识别。当然,大多数鸟类雌雄羽色等外部特征不同,或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外部形态都会有较大差异,或有些科的鸟类差异性又特别细微,识别起来比较困难。此时可以查阅相关鸟类图鉴、图谱,或者咨询野外观鸟经验丰富的观鸟会、科研院所里的专家教授。

1


林鸟


本书所称的林鸟是指喜欢栖息生活于森林、灌丛等生境中的鸟类,主要包括雀形目、鸡形目等鸟类。其中,雀形目鸟类是鸟纲中种类最多的目,全世界有74科5300多种,我国有44科784种,分布于全国各地森林、草原、农田、湿地周边、公园、社区等各种生境中,善鸣啭,善跳跃。雀形目鸟类体型多为中、小型。为了适应多种类型的生活习性,雀形目鸟类喙部形状多样。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筑巢大多精巧,雏鸟晚成性。




斑鸫(朱兆泉/摄)




黄腹山雀(朱兆泉/摄)

2


水鸟


水鸟,是指栖息或经常栖息于湿地、依赖湿地生存的鸟类。本书主要是指游禽类、涉禽类鸟类。水鸟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一般在北方繁殖,在南方越冬。游禽类水鸟主要包括潜鸟目、??目、鹱形目、鹈形目、雁形目、鸥形目等,常常栖息于湖泊、水库、池塘、河口、海岸、农田和沼泽地带,多食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昆虫和水草等。常见的有大天鹅、绿头鸭、豆雁、鸳鸯等。涉禽类水鸟主要包括鹳形目、鹤形目、鸻形目,通常在沼泽、水边生活,适应于浅水、岸边栖息生活。最主要特征是“三长”,即嘴长、颈长、腿长。嘴特别长,胫下部裸出,跗跖及趾均细长,半蹼或无蹼,颈长尾短,适于涉水行走,不适合游泳。休息时常一只脚站立,大部分是从水底、污泥中或地面获取食物。

白鹭

东方白鹳

3


猛禽


猛禽主要是指肉食性鸟类,以捕食其他小动物为食。猛禽涵盖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隼形目和鸮形目的所有种,包括鹰、雕、鵟、鸢、鹫、鹞、鹗、鸮、鸺鹠等次级生态类群,均为掠食性鸟类。我国隼形目和鸮形目分别有50种和31种。隼形目如金雕、普通鵟、苍鹰等34种在我国为候鸟,鸮形目如雕鸮、红角鸮、领角鸮、长耳鸮等10种在我国为候鸟。所有猛禽均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隼形目的猛禽嘴强大,尖端钩曲;翅稍短而宽阔,且强有力;善于空中翱翔,能较长时间盘旋于高空。脚和趾均强壮粗大,趾端具锐利而钩曲的爪。为昼间活动的猛禽。多数捕食啮齿类动物或食腐食、尸体,也捕食其他鸟类。

鸮形目的猛禽头部宽大,嘴短而硬,先端具钩状尖,蜡膜略被硬羽覆盖;眼大而位于前方,眼周围有放射状细羽构成的脸盘;耳孔特大,耳孔周缘具皱襞或耳羽;脸形似猫,故俗称“猫头鹰”;双翅宽阔,尾羽短圆。双脚粗壮强健,多数全部被羽毛。昼伏夜出,黄昏时飞出捕食。以食啮齿类动物为主。

↓ 日行性猛禽:草原雕

Tip


↑ 夜行性猛禽:灰林鸮

有一些猛禽繁殖地和越冬地比较特殊,如赤腹鹰在华南均有繁殖,迁徙经过台湾及海南。金雕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越冬在东北长白山区。燕隼繁殖于中国北方及西藏,越冬于西藏南部,有时在广东及台湾越冬。猎隼繁殖于新疆阿尔泰山及喀什地区、西藏、青海、四川北部、甘肃、内蒙古,越冬在中国中部及西藏南部。拟游隼繁殖于天山及青海,越冬于新疆喀什地区。雪鸮在东北及西北越冬。短耳鸮繁殖于东北,越冬时见于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

猛禽按活动时间分为日行性和夜行性。日行性猛禽,如隼、鹰、鵟等,特点是嘴、脚和翅膀强健有力,擅长疾飞和翱翔,视觉灵敏。夜行性猛禽,如雕鸮、长耳鸮、短耳鸮等,特点是眼大适于夜视,耳孔大有助于夜间对声音的感知,并且脚、腿健壮,常被羽毛,体羽柔软,飞时无声,多以褐色为主以适应夜间隐蔽。它们大多数为森林鸟类,以昆虫、老鼠、小鸟等为主食。

二、捕捉运输

鸟类救护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开展解网、捕捉和运输等工作。在解网、捕捉和运输中,坚持“鸟类安全第一”的原则,非必要不执行。解网是在鸟类被黏网缠住时,要及时将鸟类从网上摘取下来。救护鸟类捕捉时,要注意捕捉技巧,尽量避免鸟类受到惊吓,杜绝鸟类因救护捕捉受到二次伤害。

(一)解网技术


解网技术是指把粘在网上的鸟安全迅速地取出的过程和技巧。以往救护经验显示,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解网的能手。解网人员除了应具备良好的视力、稳定而触觉敏锐的手指外,还需具有耐心。容易激动和慌张的人,不适于操作解网。网上的每一只鸟,可能都会遇到特殊的难题,必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解网能手,才能安全迅速地摘取网上的鸟。

以下解网步骤是鸟类环志时通常采取的办法,可以借鉴参考,不同的是鸟类环志时要考虑尽可能不破损黏网,救护时重点考虑鸟类的安全。

(1)解网的顺序就是把鸟上网的过程反转过来。当鸟缠在两重网中时,应先解开外面的一层。如果鸟在网兜内转了几圈的话,应小心把它转回。最后把鸟取出的网面,就是鸟飞进的网面。


常规解网抓握方法一

(2)如果网中的鸟,可以用正常的解网抓握法抓住的话,可以避免鸟缠得更深。这个方法一般来说不用费神去解缠在脚上的网线,当鸟的头部和身体解出后,可以很容易拉开缠在脚上的网线。


(3)如果要解开紧握在鸟足趾内的网线,可以让鸟的脚伸直,紧握的足趾就会自然松开。

操作时只需把鸟转过身子,轻吹其腹部就会促使它松开。


解脱紧缠在鸟足趾上的网线

(4)如果鸟足趾被网线紧紧缠住,此时可以用中指和拇指轻轻而牢固地捏住跗趾近趾的部位,再以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轻轻且反复地搓动网线,这样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可解脱缠绕在鸟脚上的网线。当网线与鸟环缠绕在一起时,可用一根安全别针作为辅助工具挑开网线(救护人员利用一根7 ~ 10 cm长的竹针也可帮助解网).


(5)有些鸟类的爪比较弯曲,如隼形目、鸮形目以及椋鸟等,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才能把网线解开。如果实在不行的话,就必须把网线剪断。


(6)当鸟双翅都被缠住时,可以先抓住初级飞羽的基部,另一只手把缠在翅上的网线解脱,同时也把缠在基部的网线解开,接着用抓握法抓住鸟体,最后将另一侧翅膀也解出。在解脱腕关节部位时要分外小心,尽可能把网线由羽毛基部拉向端部。如果网线紧绷关节部位,解脱有可能对翅膀造成伤害时,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剪断网线。


常规解网抓握方法二

(7)如果鸟仰躺在网内,且其足趾又紧抓缠住身体的网线,在这种情况下,以先解脱鸟腿脚部的网线为好。用手指握住鸟的跗趾,用捻动的方法把趾上的网线脱开。每当解脱一条腿,且腿与腹部间再没有网线时,可轻轻地从身体后部抓住鸟腿,避免鸟再次抓住网线。当腿部网线全部解脱后,下一步便是用拇指和食指抓住鸟的胫跗关节(不可抓跗趾,因为很多鸟的跗趾很脆弱),小心把鸟拉离网线。若解开的是较小型的鸟,安全的做法是以拇指和中指抓住胫跗关节,将食指夹在两腿中间。拉离网兜的鸟有时在头或翅膀处还缠有网线,此时最好让鸟自行挣脱为好。在鸟挣脱网线时,另一只手要迅速以抓握法把鸟握住。


(8)有时候网中的鸟明显缠得不深,但又看不出腿或翅膀缠住了网线,在这种情况下可用双手轻轻地拉开鸟体周围的网线,这样有助于看出缠住的部位。


(9)即使技术最为高明的解网能手,有时也会遇到难以解开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毫不犹豫地剪断网线。长时间无法解脱,很难避免不对鸟体造成伤害。

解网时需要配备必要的器材。如小剪刀,主要用于摘取鸟类比较困难时,为避免解网时间过久,此时需要用小剪刀剪断网线,避免或减少对鸟的伤害;拉网竿,主要用于当鸟类挂在网上比较高的位置时,可用尖端带钩的拉网竿拉下顶层的网线,这样可减轻解鸟时网线的张力;手电筒或头灯,主要用于在早晨或傍晚救护黏网上鸟类时照明;鸟袋或鸟箱,主要用于暂时存放从网上解下来的鸟类。


(二)捕捉技术


正确捕捉、持握、传递手中的鸟类是鸟类救护过程中一项最基本要求,为的就是确保鸟类的安全。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持握鸟类的方法。

持握鸟类方法一

持握鸟类方法三

持握鸟类方法二


鸟类传递方法

(三)运输技术


鸟类救护过程中或救治康复后放归自然时,有时需要短途或长途运输。运输时,我们要做到把鸟类安全放在第一位,减少运输工具、外部噪音对鸟类的影响。运输前,我们首先根据鸟类的种类,准备适宜的运输器具,选用纸质、塑料、布袋或铁笼。

1.运输器具


野生动物救护站需要常备20 cm×30 cm×40 cm、60 cm×40 cm×160 cm、60 cm×

40 cm×30 cm、80 cm×60 cm×50 cm等不同规格的运输器具,根据本地常见鸟类大小适当调整器具尺寸。常用的运输器具主要有鸟袋、鸟箱(图2.14、图2.15)、鸟笼。

鸟袋主要用于小型、中型鸟类运输,一般常用30 cm×40 cm(用于小型鸟)和40 cm×60 cm(用于中型鸟)两种规格,或根据鸟的大小来设计。鸟袋的优点是轻柔、经济、不占空间,给鸟类救护及运输带来很大便利。

救护中心工作人员将白鹤装入特制木箱

Tip


大型涉禽运输鸟箱

鸟箱主要适用于在短时间内救护数量很多、鸟种单一的鸟类救护。鸟箱的优点是携带方便。鸟箱的上口中央贴一块切割成星状的硬橡胶板,作为放入和取出鸟的开口。箱壁可镶一个玻璃或有机玻璃观察孔。鸟箱应安全、黑暗及通风良好,箱的两侧应有通风孔和手柄,方便搬运时一人端起或两人抬起,箱子应结构坚固,不易塌下,在运输或保管动物时不易变形。箱子应进行清洗,在每次使用前均须消毒。可用实心轻质木板(有数行排气孔)为宜,因为鸟很容易被金属网眼所伤。箱子最好具备向上开启的闸门,救护员可根据鸟类种类和救护情况调节门的大小,不让鸟有逃走的空间。

鸟箱具体大小可根据鸟的大小和习性适当调整,参考尺寸如下(高、宽、长):

鹤科:95 cm×40 cm×90 cm;秧鸡科:50 cm×30 cm×50 cm;

鸨科:75 cm×30 cm×60 cm;鹳科:95 cm×40 cm×90 cm;

鹮科:50 cm×30 cm×50 cm;鹭科:75 cm×30 cm×60 cm。

考虑到操作方便性和鸟放进笼舍及放出时的安全性,可将鸟箱设计有两处开口:侧面和底面。侧面开口为可上下抽动的活动开口,主要用于放鸟进入鸟箱。箱底和箱体是半分开的,当把箱体掀起时,底面是完全暴露的,主要用于放鸟出鸟箱,可以减少鸟的应激反应,待鸟平静后,自己离开鸟箱。鸟箱的侧面要有通风孔,保持箱内空气流通。鸟箱要具备遮光功能。鸟箱内壁要有缓冲垫,防止鸟撞伤或擦伤。鸟箱底部需坚实、平整,利于鸟站立或蹲伏,放置地毯、毛巾、人造草皮、报纸等作为垫材,也可以在底部放置一层黄沙,既可以防止救护鸟滑倒受伤,也可以吸收粪便、食水等流体。

鸟笼主要适应于小型鸟类救护,优点是成本低,购置方便,一般在花鸟鱼虫市场就可以采购到现成的鸟笼。

2.注意事项

使用鸟袋时,鸟袋应不时翻转,以清理里面的粪便和羽毛等杂物。鸟袋应定时清洗,这一点在温暖潮湿地区尤为重要,不然霉菌会很快滋长起来,对鸟和救护人员的健康都有影响。如果鸟袋缝合处有毛边,必须翻在外面,否则鸟腿可能会被线缠绕。有些敏捷的鸟(如山雀科的种类)会爬到鸟袋顶部,所以在将鸟放入鸟袋中后,应用鸟袋系绳在袋颈部位挽个活结,在取袋中鸟的时候应注意鸟在袋里的位置。鸟应分开存放于不同鸟袋。袋中的鸟由持袋人照顾,应尽量避免摇晃和碰撞。野外救护时遇到需要救护鸟类的数量比较多时,可以选一结实的树枝来悬挂鸟袋。如果确实需要把鸟保留过夜,要将鸟袋系紧,并存放在阴凉的室内地面上,尤其是大型鸟特别要注意这一点,切记不能彻夜悬挂。无论在救护站内或野外,都应注意四周有无食肉鸟兽。如果是几个救护人员一起工作,必须对每只鸟从放进鸟袋内到救护结束进行严格检查,不能因疏忽而对鸟造成伤害或保留时间过长。救护工作完毕后应及时清查鸟袋,避免将鸟遗漏在鸟袋中。

使用鸟箱将鸟放进箱内时,要清点鸟的数量。如果在鸟箱内保留时间较长,应注意箱内温度,如果箱内较热,应给予通风。避免鸟箱内鸟过度拥挤。在箱底可放置一张报纸,并及时更换。使用鸟箱应该排除运输路程过长这一情况,因为运输鸟箱时无法提供食物和饮水。

使用鸟笼救护运输时,应注意必须用深色布将鸟笼罩住,使笼内光线暗淡,以减少鸟的惊恐冲撞。

运输过程中,视鸟类个体大小和受伤情况,分单只或多只装。受伤较为严重或疑似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一般采用单只装。只有当鸟类个体较小,身体无明显外伤,现场初诊排除疫病的,可采用多只装,一般以5 ~ 10只为宜。

3.

应激处理

小天鹅戴上头套防止应激反应

鸟类救护时鸟类可能会因受到惊吓而产生腹泻、感冒、精神萎靡等应激反应,不同种类的鸟在救护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反应,即使同一种鸟,不同的个体其反应也有差别。对很多种类的鸟来说,在整个救护过程都会显得很被动,既不挣扎也不鸣叫。但有一些种类,如苇莺属和鸫属,会表现出焦虑和暴躁,咬人和吵叫。对救护过程中反抗激烈和表现痛苦的鸟,尽快地完成救护操作以减轻鸟受到的惊扰和刺激。诊断治疗时,给鸟戴上眼罩能有效减少鸟的应激反应(图2.16),或使用电解多维的药物也能减少鸟类的应激反应。

趁气温升高之前或鸟身潮湿时,鸟会抖松羽毛,闭上眼睛,此时把鸟放进一个清洁干燥的鸟袋中,把鸟袋挂在不受风凉、较为温暖的地方,大部分鸟会在20分钟左右恢复常态。若经过上述处理后,受凉的鸟还是不活泼,可把它安放在阳光下有荫蔽的树枝上。如果一只鸟喘息持续很长时间仍不停止,原因可能是操作不当导致肺部出血或骨头折断(最大的可能是锁骨)插进肺部所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应停止操作。如果有康复设备的话,可对它暂时照料。

编著: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救护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野生动物监测救护中心

湖北省野生动物救护研究开发中心

封面图片:朱兆泉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