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最新动态
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2025-03-24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及本质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生态文明理念与治国理政方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常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核心思想,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党的二十大再次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团结奋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是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生态退化问题的重要工具,旨在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不仅是国际上公认的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举措,也是各国法律明确规定的责任。《生物多样性公约》要求缔约国划定城市生态保护空间,IUCN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指导城市生态修复。在国外,美国《濒危物种法》规定城市开发需进行生态影响评估,纽约中央公园采用公私合作管理模式推进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加拿大温哥华市建立野生动物冲突应急响应系统;新加坡将生物多样性指数纳入城市规划考核体系,在城市部署AI摄像头监测穿城动物迁徙;日本东京利用物联网追踪城市猛禽活动轨迹,东京涩谷区建立社区生物多样性协议制度,推进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英国伦敦实行“伦敦绿色网格计划”的生态廊道网络建设。

近年来,我国也日益重视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最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各级政府的栖息地保护责任。深圳市率先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中明确提出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概念,并划定市域面积22%的生态控制线。北京市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中不仅明确了北京市要划定重要栖息地进行保护,还对城市中重要栖息地以外的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区域进行保护,明确责任单位。另外各地还积极制定有关制度政策推进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小微栖息地和小微湿地成为这其中的典型代表。上海崇明东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城市湿地改造;香港米埔湿地采用发展权转移制度协调与城市居民生存发展的关系,推动城市湿地保护;成都试行生态用地容积率奖励政策;南京开展"城市貉"公民科学项目促进人兽共存。数字技术、区块链技术等都应用到城市栖息地保护与管理中,通过三维立体生境规划(地下-地面-空中),临时栖息地动态管理技术推进城市空间的精细化治理,为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生提供了诸多经验和技术方法。

但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密集区域在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方面依然面临众多压力。城市建设扩张和改造占用了大量的自然栖息地,导致栖息地面积减少,破碎化程度加深,严重威胁到城市生活的各类野生动物;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升高、降水模式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影响很大;城市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工作仍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执法面临诸多挑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和覆盖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管理难度较大;城市外来物种入侵和病虫害的威胁日益严重,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构成威胁。

为了进一步做好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将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在总结和推广世界各国的经验基础上,我们还需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城市绿化与景观的近自然改造,构建"生态嵌入式"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创新和技术融合,实现保留一定比例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地,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元协同的新型城市空间格局。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采用"工程自然化"设计,将混凝土河道改造为自然溪流,使鱼类种群恢复率提升40%,鸟类多样性增加35%,同时将洪水蓄滞能力提高40%。

二是加强乡土绿化树(草)种的选择,推进城市生态系统高质量建设。乡土树(草)种在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城市生态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生态系统修复建设须依据植物习性,突出乡土植物应用,强调物种多样性,以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安全为基本选择原则,针对不同区域特点,选择适合于城市生态系统营建的植物品种。乡土植物品种,作为本地区天然分布或长期生长的树种,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有着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生长繁衍,有效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同时,它们出色的抗病虫、抗污染能力,能够减少城市绿化维护的成本,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此外,乡土植物品种还具有低成本、易管理等优势,使得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更加经济高效。在社会文化服务方面,乡土植物品种承载着当地独特的生态记忆和文化内涵,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和发展,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是城市不仅要绿起来,更要“活”起来。在城市的绿化规划中,除了要追求景观的观赏价值和绿化效益,更要重视鸟类等野生动物的取食、栖息环境的营建。一个真正健康的城市生态系统,必然是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的。小微栖息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它们可能是城市公园中的一片密林、街道两侧的一排树木、或是建筑屋顶上的一片绿地。这些看似微小的空间,却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宝贵的生存资源。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小微栖息地,可以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和安全的栖息环境。例如,在城市公园中种植食源树种、蜜源植物,像桑葚、沙果、海棠、国槐等树种,能给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提供花蜜、果实、种子等口粮;在街道两侧的树木上设置人工鸟巢,为鸟类提供避雨和繁殖的场所;在小区绿地中放置昆虫旅馆,为蝴蝶、蜜蜂等各种昆虫提供舒适的安居环境;在城市边角处安置刺猬屋,可以保障小型兽类的安全,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是每一个市民的责任,通过在小微栖息地周边设置科普展示牌、举办野生动物保护讲座、组织生态导览活动等,引导市民更加关注小微栖息地的保护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共同营造一个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的城市家园。

文/陈文汇

图/亦诺

作者简介 /Profile/

陈文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政策,生态系统碳汇核算与碳汇经济学,国有林场管理与改革,农林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同时担任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